1975年,外交部的黄华即将前往美国任职,临行前特地去拜访了宋时轮的家中。两人闲谈时,黄华主动问道:“老宋,您有没有什么东西需要我帮您从那边带回来?”
宋时轮听了顿时高兴起来:“那可得带!我还欠人家一支钢笔呢,已经拖了二十多年了。这次你帮我买支回来,我一定好好谢你。”
黄华笑着点头应允。果然到了美国,他特地为宋时轮买了一支暗红色的派克钢笔。宋时轮收到笔后左摸摸右看看,爱不释手。回家后,他将这支钢笔递给了妻子郑晓存。
这支看似简单的礼物,却令郑晓存深受感动。她没想到宋时轮会记得这件老事。郑晓存没有直接使用这支钢笔,而是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,只有在丈夫不在家的时候,才会拿出来,借此寄托对丈夫的思念。
宋时轮将军的一生经历了三段婚姻。第一任妻子邹氏,是通过包办婚姻与他结识,两人育有一女宋兰英。可在风云变幻的革命战争年代,为了不牵连家人,宋时轮于1927年主动提出离婚。1941年,他在军事政治学院任教期间结识了第二任妻子郑继斯。
郑继斯与宋时轮相伴26年,情深意长,却于1967年病逝。临终之际,郑继斯托付宋时轮一件心愿:“希望你能照顾好我妹妹,把她接来北京。”
展开剩余89%宋时轮心知肚明,妻子不放心他孤单一人生活,想让妹妹郑晓存来北京照顾自己。更深层的含义是,她希望宋时轮能与妹妹成婚,未来有个依靠。
宋志先原名宋兰英,是宋时轮与第一任妻子邹氏的女儿。父母的结合属于包办婚姻。1927年1月,宋时轮加入中国共产党,4月在广州因“通共嫌疑”被判一年刑。出于保护家人的考虑,他选择了与邹氏离婚。直到1941年,宋时轮与第二任妻子郑继斯结婚。
郑继斯不仅是党的优秀干部,更是公认的贤内助。婚后不久生下一女宋崇实。当宋兰英从上海来到北京与父亲团聚时,继母郑继斯并未有一丝嫉妒,反而视她如己出。正是在这时,宋时轮觉得女儿名字不够响亮,便为她改名为宋志先。
1950年11月,宋时轮率部赴朝参战,宋志先也报名参军,准备赴前线。可惜抵达东北后,乘坐的车辆发生翻车事故,腰部受伤严重,需住院数月,最终未能前往战场。
回家后,继母郑继斯细心照料她。宋志先又患胆结石,动手术切除,身体一直虚弱,郑继斯每日为她炖鸡汤、参汤,亲自买鲫鱼和肉类补养。凡是自己女儿吃的,她都会备一份给宋志先,就算女儿没有的,也想方设法弄给她。
“兰英小时候吃苦太多,体质弱,要多补养才行。”郑继斯语重心长。
宋志先恢复后,继母安排她去学校继续学习文化,还亲自传授革命理念,提高她的思想觉悟。在继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,宋志先很快完成初小学业,后来入党并成为国家干部。
郑继斯对宋志先的关爱曾引起李天佑将军夫人杜昆的赞赏,郑继斯感慨道:“兰英失去父母的爱,我更应该多给她些母爱。”
宋志先对此感激不尽,回忆父亲时说:“继母对我好,不仅因为她和父亲夫妻关系好,更因她品德高尚,政治素质与思想修养都极高,我很幸运。”
在许多人看来,继母和前妻的孩子难以相处,但郑继斯与宋志先却和睦无间,她们之间的深厚感情成为佳话。关于郑继斯的出生年份,有资料称是1914年,也有说是1916年,但无疑她嫁给宋时轮时,年纪比丈夫小很多。
郑继斯原名郑慧,出身广东汕尾的名门望族——郑志盛家族。郑志盛白手起家,成为汕尾著名富商,且为人开明,常扶危济困,教育子女热爱祖国。郑继斯从小接受良好教育,十几岁考入上海师范学校,学习期间改名为郑继斯,随后在广东孙逸仙医院任杂役,并考入高等护士学校。
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,郑继斯与堂弟郑重一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,成为中共广东工作委员会地下联络站护士及指导员,接受革命思想熏陶。她不仅容貌端庄大方,且积极参加革命,赢得广泛赞誉。
1935年,她作为学生骨干参与一二九学生运动,冒险营救了区梦觉等革命志士。193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抗战爆发后,她在同济医院担任护士,同时承担党的地下联络和掩护任务。
虽然出身名门,郑继斯却没有任何娇气作态。她是新时代的女性,有明确的人生规划,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高尚的党性原则。1937年10月,她抵达延安,为当地公共卫生和护理事业贡献良多。1938年5月,她被选入抗大,任第三大队第五队指导员。
1941年,宋时轮与郑继斯在延安相识。两人婚后并无过多浪漫情节,更多是那个年代普通夫妻的朴实感情。宋时轮曾将战场缴获的一把勃朗宁手枪作为礼物送给妻子,表达爱意。1941年5月,郑继斯调任八路军门诊部政治协理员。
尽管二人均忙于革命事业,郑继斯不仅坚持理想,还照顾家庭。1944年,女儿宋崇实出生。当时延安条件艰苦,孕期缺乏营养,宋崇实出生后患软骨病。得知情况后,朱老总特地将组织分配给自己的奶牛送给宋时轮的女儿,令她有充足牛奶,病情得到改善。宋时轮对此感激至深,曾说:“我的女儿,是你们奶牛养大的!”
婚后,郑继斯成为公认的贤内助。宋时轮有“儒将”之称,著有多部军事理论著作,长期从事军事教育。开国将军宋任穷、廖汉生、张震等都曾评价他:“他既是功勋卓著的战将,又是军事教育训练专家、军事科技研究卓越领导者,对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贡献巨大。”
然而,宋时轮个性刚烈,与“儒将”形象截然不同。幼时母亲早逝,缺少母爱,他性格直爽、好打抱不平。虽父亲反对,他仍夜间偷偷练武。宋时轮不仅爱武术,也喜欢喝酒,因此与许世友结下深厚友谊。
有一次他在姐姐家喝醉,半夜走山路回家,误入山洞睡着,第二天才知是在“老虎洞”。抗美援朝时,他笑言:“我睡过老虎窝,老虎都不怕,美国这只纸老虎算什么!”
战争年代,宋时轮喜欢剃光头、敞胸露怀,腰挂配有红色流苏的枪。因形象问题,他多次被上级批评,却仍我行我素。1948年济南战役,宋时轮坚持让十纵主攻,避免部队长期打阻击战。他直言:“不能总让别人吃肉,十纵啃骨头。”显示他直率刚强的性格。
宋时轮脾气火爆,嫉恶如仇,少有人能使他屈服,唯独妻子郑继斯例外。革命年代,虽常面临压力,他总装作无事,妻子却能看透他的心思,劝他不要太执着。她的宽容和劝解,让宋时轮心中怒火渐消。女儿宋崇实回忆:“父亲脾气虽大,在家总听母亲劝,事事与她商量。”
建国后,郑继斯调入中央组织部工作,历任江苏省工业部重工业处副处长、国营南京机床厂党委书记、南京监委会副书记、江苏省工业厅副厅长,后调回北京,担任二机部十二局副局长、党委副书记等职。
1967年,郑继斯被确诊肺癌。得知消息,宋时轮心情沉重。郑继斯清楚病情无望,在丈夫身边时,嘱托他:“你一定要好好照顾我妹妹。”
宋时轮起初未理解妻子深意,只以为是担心妹妹生活。郑继斯与妹妹郑晓存虽为姐妹,但相差许多年。
1952年秋,宋时轮从朝鲜战场归来,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委。回家后,郑继斯笑着介绍刚13岁的妹妹郑晓存给丈夫。郑晓存刚随父母从老家来到上海准备上学,住在姐姐家。
宋时轮想到作为姐夫,见妹妹不能空手,便送了她一支派克钢笔作见面礼,“上学正用得着。”这支钢笔在当时价值不菲。
但这支钢笔后来被郑继斯“没收”了:“你还小,是学生,不必用这么好的笔。嫂子工作需要,拿去给她更合适。”郑晓存只得恋恋不舍地交出钢笔。
因考虑到家乡生活艰难,郑继斯后来决定将妹妹接到上海与自己同住。虽然宋时轮工作繁忙,但他偶尔也见过郑晓存。
1967年,郑继斯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照顾妹妹,并希望宋时轮能将她接到北京生活。宋时轮起初以为只是担心妹妹,后才明白妻子的真正意思是希望他娶了郑晓存。
这个念头令宋时轮震惊,他已过六旬,郑晓存还不到三十。
1967年12月27日,郑继斯因肺癌去世,年仅51岁。据女儿宋崇实回忆,母亲临终前一直盼望再见丈夫一面,作最后交代,但终未如愿。郑继斯的去世给宋时轮带来巨大打击。
妻子去世后的两年里,宋时轮孤独无依,生活艰难。直至1971年夏,他状况好转,才将郑晓存接到北京。
此后数年,虽然生活依旧不易,但郑晓存始终陪伴左右,令宋时轮心怀感激。
1972年,经党组织批准,宋时轮与郑晓存正式结为夫妻。那年宋时轮65岁,郑晓存32岁。两人跨越年龄差距,互相扶持,共度难忘岁月。
不仅郑晓存照顾宋时轮,宋时轮也尽心照料妻子一家。老战友见到他们常笑说:“老宋,你真有福气。”每每此时,宋时轮只是微笑不语。
两年后,他们的女儿出生,宋时轮与郑晓存的年龄相加正好101岁,便为女儿取
发布于:天津市